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听力就能够完全正常吗?

2021-10-21 15:08     浏览次数:

  自上世纪人工耳蜗被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让30多万重度耳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并成功融入社会。
 
  这个发明不仅让耳聋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减轻了社会负担。
 
  每年,我国仍然有很多患者都需要人工耳蜗的干预重新获得听力。那么,只要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就能够听力完全正常吗?
 
  当然不是,术后的这些步骤同样很重要,不亚于成功的耳蜗植入手术。
 
人工耳蜗
 
  为什么装.上人工耳蜗并不足以获得完美的听力呢?这得先了解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
 
  声音是物理震动的机械信号,我们听到的声音则是生物电信号,而耳蜗则是将这种震动信号转换成生物电信号的器官。
 
  大部分耳聋都是由于耳蜗内的毛细胞死亡或者功能障碍,使得这个信号转换的环节出现了问题,物理震动信号不能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传递到大脑。
 
  为了让聋人听见声音,科学家们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研究。早在1790年,Volt就用两根金属棒插入自己外耳道接通电流,听到了类似煮沸的声音。
 
  到1957年,Djourno和Eyries首次报道了用电刺激全聋患者的听神经,可以帮助其识别言语节律而有助于唇读,经训练后还能听懂词汇.。
 
  但人工耳蜗真正的发明者,是美国的WilliamF.House教授。他首次为耳聋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蜗电极,并让患者听到了声音而无不适。
 
  随后,他与工程师Urban组织了一个人工耳蜗植入小组,1984年11月26日,美国FDA正式认可了House研究所设计的单导人工耳蜗并批准生产。
 
  从此,全世界的耳聋患者有了重返有声世界的希望。
 
  人工耳蜗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手术植入耳蜗内的植入体,其有一个耦合线圈放置在耳后的颅骨表面;另一个则是安置在外面的体外机。
 
  体外机的麦克风接收声音信息,并通过言语处理器将声音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带磁铁吸附的耦合线圈将电信号传递给植入体,植入电极刺激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
 
  尽管装.上了人工耳蜗,通过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就可以产生听觉,但[听得见]声音却不代表能[听得懂]声音。
 
  首先是由于人工产生的电信号与耳蜗转换的电信号存在差距,其次是尽管能听得见声音,但对言语的的学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要能听见,还需要能听懂,最后能把学会的语言说出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听觉康复的过程。
 
  而对完全没有接受过声音刺激的先天性耳聋患人来说,这个过程更为艰难。而手术以后的调机和言语康复训练则是使效果达到最佳必不可少的步骤。
 
  人工耳蜗术后,需要1-4周时间再将体外机与植入体耦合,以便手术切口的愈合,并通过调机师将人工耳蜗打开,随后进行恢复听力的重要一-步调机。
 
  所谓调机,就是调整人工耳蜗电极的电刺激量大小和声音编码的程序,要让患者既听得见、听得清,还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这就需要调机师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进行调整,还要结合生活中使用人工耳蜗的体验,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设定不同场景下的刺激程序,让患者获得最好的听觉补偿。
 
  最初几乎需要每个月都进行调机,以快速让患者适应新的信号。随后可根据听的情况每1-2年进行一次调机。
 
  尽管成功植入了耳蜗,调机师又让患者听得好、听得清,但距离[听得懂]仍有一定距离。而手术后的言语听力康复就是完成整个听觉康复过程的最后一步。
 
  每个人从出生后都要经过听觉和言语的学习过程,耳聋的患者由于听不见,当然也就说不出来,因而成为[聋哑人]。
 
  而做了人工耳蜗的患者,需要重新接受这种言语的训练,但由于人工耳蜗给的电刺激信号和正常人接受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学习起来会更加困难和漫长,需要1-5年的学习。
 
  除了在语训学校的学习,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同等重要。父母花越多的精力教育孩子的听、说能力,其学习语言的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三级专科  |  医保定点  |  教授亲诊  |  人民网人民满意品牌

咨询热线:023-60379001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虎头岩总部城D区
总部城协信星光天地下行50米)

Copyright 2017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6011924号-1